葺吴兰雪祠感赋

后死留吾在,前尘为汝哀。
文章真寂寞,祠宇已蒿莱。
此日论应定,当时事可咍。
阳明陪俎豆,落月好归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葺吴兰雪祠感赋》是清代诗人姚柬之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哀悼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姚柬之,字紫翔,号梅庵,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政治家。《葺吴兰雪祠感赋》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现状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

诗中“后死留吾在,前尘为汝哀”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已去世的历史人物的深深哀思。姚柬之在此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和对逝者的深切敬意。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人的悼念,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追求。

诗中的“文章真寂寞,祠宇已蒿莱”则揭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困境和文化环境的恶劣。在清朝晚期,由于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文人的地位和生活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姚柬之在此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生存状态的担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此日论应定,当时事可咍”一句,则是诗人对历史事件和当时社会现象的评价。在这里,姚柬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进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和前瞻性思考,体现了姚柬之作为文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诗中“阳明陪俎豆,落月好归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这里,阳明指的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光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姚柬之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葺吴兰雪祠感赋》不仅是一首表达哀悼与感慨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思想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更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热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清代诗歌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