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观

滔滔江水东南走,三十六峰列目有。千年龙卧石潭中,涛声时时作龙吼。
崇祠曾祀范长生,神勇我怀秦太守。太守昔日驱神功,风声雨声随左右。
三尺剑掣电光红,蛟螭遁迹潜渊薮。洪澜浡潏怒涛平,金绳铁索沈锁钮。
妖氛一扫美利兴,疏凿二江灌万亩。功施赫濯几千秋,自秦至今孰与偶。
我闻导江九月天,霜寒水落石如斗。波澜不起老龙眠,时隐时见浮潭口。
珠蛤琼蚌辉其前,锦鲤云螺纷于后。金鳞闪烁鲜且明,宛然见尾不见首。
吁嗟乎,长蛟可断支祁巢,竹帛煌煌歌夏后。斗牛沈犀迹已陈,磊落奇功同不朽。
试看高观白云飞,日暮骊珠光出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伏龙观》是一本由清朝毛澄所著的作品,它以伏龙观为背景,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传奇故事。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洪锡爵:字桐云,一字尊彝,四川华阳县人。曾入内帘分校,称得士,因孝行召为司奏牍。其生平与作品多有记载,显示了他的文学造诣和历史贡献。
  1. 作品内容
  • 历史背景:《伏龙观》讲述了伏龙观始建于西晋末年,原名“范贤馆”。后因李雄报恩于帮助他夺取政权的蜀中贤士范长生,故改名“伏龙观”。该作品通过叙述伏龙观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深厚底蕴。
  • 人物塑造:书中不仅描述了伏龙观的建筑风貌,还刻画了与水相关的各种神灵和历史人物,如李冰父子、范长生等,使得整个作品生动有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1. 文化价值
  • 水利工程展览:《伏龙观》不仅是一个纪念李冰治水的神祠,也是一处展示古代水利工程的博物馆。通过参观伏龙观,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都江堰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和历史影响。
  • 艺术魅力: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伏龙观》以其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其中关于都江堰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独运的创作手法。
  1. 文学特色
  • 叙事风格:作品采用了生动的叙事方式,结合了历史、神话与现实,将复杂的水利工程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深度。
  • 语言表达: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描述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语言优美,富有文采,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 相关活动
  • 文化旅游:伏龙观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古代水利工程的魅力。
  • 学术研究:《伏龙观》不仅是研究古代水利科技的重要资料,也常被用作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素材。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1. 现代意义
  • 历史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伏龙观及其相关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 旅游开发:通过对伏龙观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增长,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伏龙观》是一部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资料,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通过阅读《伏龙观》,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悠久的水利文化和古代智慧,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