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江水东南走,三十六峰列目有。千年龙卧石潭中,涛声时时作龙吼。
崇祠曾祀范长生,神勇我怀秦太守。太守昔日驱神功,风声雨声随左右。
三尺剑掣电光红,蛟螭遁迹潜渊薮。洪澜浡潏怒涛平,金绳铁索沈锁钮。
妖氛一扫美利兴,疏凿二江灌万亩。功施赫濯几千秋,自秦至今孰与偶。
我闻导江九月天,霜寒水落石如斗。波澜不起老龙眠,时隐时见浮潭口。
珠蛤琼蚌辉其前,锦鲤云螺纷于后。金鳞闪烁鲜且明,宛然见尾不见首。
吁嗟乎,长蛟可断支祁巢,竹帛煌煌歌夏后。斗牛沈犀迹已陈,磊落奇功同不朽。
试看高观白云飞,日暮骊珠光出陡。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伏龙观的诗,通过对伏龙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之情。

伏龙观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据史书记载,伏龙观始建于唐朝,经过多次修缮扩建,成为当时著名的道教圣地。诗中的“三十六峰”就是指伏龙观周围的山峦,而“千年龙卧石潭中”则是形容伏龙观如同一条沉睡在石潭里的千年巨龙。

诗的第一句“滔滔江水东南走”,描写了伏龙观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长江水流的气势。这里的“滔滔”形容江水浩荡,“东南走”则暗示了伏龙观在长江中的位置。

第二句“千年龙卧石潭中”,进一步描绘了伏龙观的独特景观。这里用“龙”来形容伏龙观的气势,同时也寓意伏龙观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千年”则强调了伏龙观的历史悠久。

第三句“涛声时时作龙吼”,则通过声音来表现伏龙观的壮观。这里的“涛声”、“龙吼”都是用来形容伏龙观的声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的几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伏龙观。例如,“崇祠曾祀范长生,神勇我怀秦太守。太守昔日驱神功,风声雨声随左右。”描述了伏龙观曾经供奉过的神灵和其历史故事。这里的“崇祠”指的是供奉神灵的庙宇,“范长生”则是指传说中能够长生不老的神人。

“三尺剑掣电光红,蛟螭遁迹潜渊薮。”这句诗则用来形容伏龙观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这里的“三尺剑”指的是传说中的伏龙观,而“电光红”则形容其景色美丽如画。

最后几句则是对伏龙观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影响的评价。例如,“妖氛一扫美利兴,疏凿二江灌万亩。功施赫濯几千秋,自秦至今孰与偶。”这几句则强调了伏龙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伏龙观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