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舟中送牧翁之新安

梦里招招画舫催,鸳湖鸳翼若为开。
此时对月虚琴水,何处看云过钓台。
惜别已同莺久驻,衔书应有燕重来。
只怜不得因风去,飘拂征衫比落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湖舟中送牧翁之新安”是一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柳如是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柳如是,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本姓杨,名爱,字蘼芜,后改姓柳,名是,字如是,小字影怜,号我闻室主,人称河东君。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画家,与众多文士往来密切。她的诗歌多表现对国家兴亡的关怀以及个人情感体验,尤以婉约派风格著称。
  1. 诗词原文
    梦里招招画舫催,鸳湖鸳翼若为开。
    此时对月虚琴水,何处看云过钓台。
    惜别已同莺久驻,衔书应有燕重来。
    只怜不得因风去,飘拂征衫比落梅。

  2. 诗词赏析

  •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梦中的画舫似乎在催促,而现实中的鸳鸯湖却难以启航,这种强烈的反差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的“对月”、“观云”、“惜别”、“衔书”等场景都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画卷之中。
  • 离别与归期的思考:诗中“惜别己同莺久驻,衔书应有燕重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鸳湖舟中送牧翁之新安》不仅展现了柳如是作为诗人的独特艺术魅力,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录,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