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啼咽打头风,十二巫山曲曲笼。
上峡雨后悬溜外,极天寒到暮云中。
秋声牢落高唐路,客思凄迷蜀道丛。
等是萧萧时节异,江南烟侣问巴东。
峡口听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峡口听雨》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诗歌中的名句。它出自清朝诗人洪朴的作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诗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洪朴,字素人,号静远,是清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以擅长写景和抒情诗著称。洪朴的诗歌多采用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
诗句内容:诗中“子规啼咽打头风,十二巫山曲曲笼”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子规鸟的啼鸣伴随着风雨声,仿佛打在诗人的头上,而周围被十二座巫山环绕,形成了一种深邃而幽美的意境。接下来,“上峡雨后悬溜外,极天寒到暮云中”进一步展现了雨后的峡口景观,雨水从高处流下,直至天际,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最后,“秋声牢落高唐路,客思凄迷蜀道丛”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蜀道的艰难使得这种情感更加复杂和深刻。
文学价值:《峡口听雨》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展示。通过对自然的描摹和情感的抒发,洪朴的诗歌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和审美的享受。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扬,也是对人生经验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峡口听雨》是洪朴诗歌中的一句,虽然不是完整的作品,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