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风景名古今,我渡大江随处寻。
二十四桥无可问,虹桥烟月尚沉沉。
剪风横渡大江水,又渡瓜洲四十里。
侧看文峰宝塔湾,兼行淮浦伊娄市。
乘舟直向广陵城,胜概淮东居上程。
蘼芜城北隋堤草,冷落城中玉观琼。
隋炀已渺雷塘路,史公尚见梅花墓。
小金山傍瘦西湖,湖心寺对湖边渡。
蜀冈蜀井邵伯阡,风流尚在欧苏先。
三分明月二分柳,第一平山第五泉。
我行已过竹西远,我来无复珠帘卷。
青楼早绝扬州梦,迷楼不见隋家苑。
淮南江北接邗沟,城东一水入真州。
夫差阿◆豪华歇,只有杨花逐水流。
离宫别馆居何许,邗江亦失芙蓉渚。
萤火已非古昔光,鸡声漫说陈隋语。
扬州纪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扬州画舫纪游图》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反映清代扬州城市风情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当时扬州的地理环境、城市景观和民间游戏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该文献:
文献背景:《扬州画舫纪游图》创作于清代,由黄钧宰编纂而成。《金壶浪墨》卷中提及了这幅作品的内容和特点,说明它是在那个时代流行的记录城市风情的方式之一。
文献内容:该图不仅展示了扬州的自然景观,如“平冈艳雪”、“四照烟雨”等,还细致描绘了城市的建筑风貌,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繁华与雅致。同时,图中的“公注”和“私注”体现了人们参与游戏时的互动和乐趣。
文献价值:《扬州画舫纪游图》作为一份新史料,虽然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清代扬州的文化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幅画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文献特点: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扬州画舫纪游图》更像是一幅带有故事性和娱乐性的地图。它不仅仅是对景点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展示。
《扬州画舫纪游图》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清代扬州的城市风情和文化特色。尽管它的学术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利用,但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