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丁谣

我公在何处,我公在县厅。
我公不解事,解事有门丁。
能令我公喜,能令我公怒。
指挥不待公,我公殊不恶。
我公下村乡,门丁能攘羊。
鸾刀取其血,血是民汁浆。
我公到城市,门丁能作豸。
有角不触邪,触取巨象齿。
公若欲催科,门丁张网罗。
役夫且慢发,役夫货几何。
公若欲谳狱,门丁几番促。
促公复迟公,门包几车粟。
门丁能作福,门丁能作威。
小民一身肉,俱为门丁肥。
我公能作官,门丁与有分。
我公欲和事,请向门丁问。
人生多得钱,不过作好官。
我公钱如水,门丁钱如山。
门丁利如锥,我公明如镜。
门丁与我公,与钱同一命。
门丁存善念,有时欲改恶。
待公官休日,门丁恶不作。
我言告门丁,门丁仔细听。
人间无刑书,天上有雷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门丁谣》是一首源自清代的古诗,由诗人洪繻所作。这首诗通过对门丁与官员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基层官员与底层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下面将详细介绍《门丁谣》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洪繻:清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从诗歌的风格来看,其作品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状态。
  1. 诗歌背景
  • 时代:清朝中晚期。
  • 地点:诗中的“我公”指的是地方官员,而“门丁”则指代地方官员的助手或下属人员。
  1. 诗歌内容
  • 主题:主要描绘了官员与门丁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以及门丁在官员决策中的影响力。
  • 关键词汇:如“利如锥”,“明如镜”,以及“恶不作”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权力对比和门丁的重要性。
  1. 诗歌意义
  • 社会反映:《门丁谣》通过门丁的视角,折射出当时的官场现状和社会矛盾。
  • 权力关系:揭示了官员与下层民众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以及门丁对官员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道德观念:诗中通过“门丁与我公,与钱同一命”等句子,传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权力、财富和道德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1. 艺术手法
  • 修辞: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意象:如“我公在何处,我公在县厅”等,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 阅读体验
  • 感受: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 启示:诗歌中的教训和思考,可以启发现代人对于权力、责任和道德的思考。

《门丁谣》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