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灾行

庚寅岁六月,上天雨泽竭。
一夜风霆声,万山草木拔。
老龙奋横威,牙爪纷冲抉。
磅礡气所至,屋瓦狂飞发。
不知从何来,水潦万丈决。
田庐所居人,一夕为鱼鳖。
地上山忽奔,井田随破裂。
哀哀天弗闻,苍生受颠越。
苍生受颠越,不自今伊始。
去年新令行,诛求苦无已。
鲂鱼赪尾逃,平地皆祸水。
灾害一时生,天其显者耳。
我欲告苍天,请论数与理。
理数不可知,天怒有时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纪灾行》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古诗,创作于庚寅岁六月。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洪繻(1866~1928),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台湾沦日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
  • 作品成就:洪繻在诗词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以经世致用、感愤时事的诗作著称。他的作品兼收并蓄唐诗的格律与汉、魏的古朴,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诗歌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高雅古朴风格。他的这些特点在《纪灾行》中得以体现,这首诗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时代感,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
  1. 作品原文

庚寅岁六月,上天雨泽竭。一夜风霆声,万山草木拔。老龙奋横威,牙爪纷冲抉。

磅礡气所至,屋瓦狂飞发。不知从何来,水潦万丈决。田庐所居人,一夕为鱼鳖。

地上山忽奔,井田随破裂。哀哀天弗闻,苍生受颠越。

这首古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和对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天灾无情、民不聊生的感叹。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有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种结合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创作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简练:虽然诗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但诗人的语言却十分简练有力。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富有节奏感,又易于理解。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描绘灾害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秩序混乱的担忧。他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1. 历史背景
  • 清末政治:这首诗反映了清末政治的动荡不安。当时的政治环境充满了变革与斗争,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 日本侵略:日据时期,台湾面临着严重的外来侵略威胁。这首诗中的“日人横暴之状”,可能指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种种暴政和侵犯行为,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危机的深刻认识。
  • 社会变迁:诗中所描绘的灾害场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民生福祉的关注日益加强,而诗中则展示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如何遭受苦难和挣扎。
  1. 历史意义
  • 历史见证:《纪灾行》作为一首诗歌,本身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 启示意义: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学到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有的责任感以及保护环境、关注民生的重要性。它也启示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纪灾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记载和心灵的呐喊。它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也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珍视和平稳定的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