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甲溪日暮口号

两山夹溪出,众水中流分。水落群石起,两山相对奔。
一水渡未毕,西海已衔半边日。不辨山容辨水声,水声急驶如雷疾。
水挟沙石流滔滔,鲸鱼有脊鲲有尻。风雨春秋发洪潦,一溪万窍生怒号。
招招舟子指行路,路在溪中乱石处。陵谷今来几变迁,乱石如山流不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大甲溪日暮口号》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诗中不仅刻画了大甲溪日落时分的景象,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使得整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中开篇“两山夹溪出”便勾勒出了大甲溪两岸山峰对峙、水流交错的壮丽画面。接着“众水中流分”进一步强调了水流在山谷中的分散,形成一条条细小的水道。“水落群石起,两山相对奔”,则生动地描述了水位下降时,溪床中涌出的巨石和相互追逐的两山景象。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也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中的“一水渡未毕,西海已衔半边日”描绘了太阳还未完全落下,但西海已经将半边天空染成了金黄色。这种强烈的光影对比,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不辨山容辨水声,水声急驶如雷疾”则通过水声与山形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水流的声音虽然难以分辨山的形状,但却能听到其如雷般的奔腾声势。

诗的最后一句“招招舟子指行路,路在溪中乱石处”则是对整个场景的一个收束。诗人以舟子作为引导,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就在乱石遍布的溪谷之中。这不仅是对旅途艰辛的一种隐喻,更是对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和困难的深刻反思。

《过大甲溪日暮口号》不仅仅是对大甲溪自然景观的描写,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感悟。这首诗不仅是清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位读者去欣赏和品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