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兵弃地纪事

芒芒赤县州,六合拱神京。蛮夷归鞭笞,殷武善徂征。
维时士用命,拘原尽力争。自从宣宗季,恬嬉为敌轻。
乙酉胜法兰,弃藩与行成。是以朝鲜事,倭人首败盟。
今皇奋威怒,志在吞鲵鲸。谁知势决裂,到处无坚城。
一退鸭绿江,遂丧凤凰营。辽东与山东,岛屿任纵横。
岂无金汤隘,尚有铁甲兵。汪、黄主枢省,陵寝迫震惊。
积弱已不振,一蹶何时兴!我思所由来,兵将不同诚。
济危无韩、岳,上下久离情。暌隔致蛊否,未有不分崩。
可恨行阵士,赴战各贪生!阃内谋不施,阃外士无能。
四郊多垒日,孰为奋请缨!将相今何用,气象空峥嵘!
入辕开府坐,出门除道行。临民事赫奕,遇敌屏息声。
坐谈抒奇略,议和以为名。蹙地日千里,不知辱与荣。
我欲哭秦师,葬汝白起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溃兵弃地纪事》是清代诗人洪繻的诗作,全诗共四句。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无力,以及人们对战乱和国家的忧虑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1. 诗歌原文
  • 第一句:“芒芒赤县州,六合拱神京。”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国家,四面环水,四面受敌,如同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岛,难以自保。
  • 第二句:“蛮夷归鞭笞,殷武善徂征。” 表达了在外来压力下,中原百姓被迫接受屈辱,英勇的将士不得不为了战争而出征。
  • 第三句:“维时士用命,拘原尽力争。” 描绘了当时人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坚持斗争,力图保全自己的家园和尊严。
  • 第四句:“自从宣宗季,恬嬉为敌轻。” 反映了从宣宗时期开始,朝廷对于外敌的轻视态度,从而导致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外敌人侵吞。
  1. 历史背景
  • 宣宗时期的软弱:宣宗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对外政策相对软弱。这种政策使得国家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和坚定的决心。
  • 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也使得国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 朝鲜战事的失利:朝鲜战事的失利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政府的危机感。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使得国内上下都对政府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 国内外压力增大: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渗透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清朝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内外夹击的局面使得国家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1. 社会影响
  • 士人的抗争精神:尽管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许多有志之士仍在努力抗争。他们不畏强敌,坚持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战斗。
  • 人民的生活状态:由于战争和经济的动荡,普通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生活在困苦和绝望之中。
  • 国家的分裂与重建:战争结束后,清朝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重建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解决战争遗留的问题,还要应对来自内部的挑战和外部的压力。
  1. 文学价值与启示
  • 艺术表现手法:《溃兵弃地纪事》以其简练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这种直接而真实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无奈。
  • 历史的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 文化的传承:作为文学作品,《溃兵弃地纪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仍然非常重大。

《溃兵弃地纪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从而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