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郑延平

天尽接海水,突兀岩岛横。至今风雨夜,时闻人马声。
层波出洪啸,互答长鲸鸣。痛哉骑鲸人,一去水泙泙!
拓地辟荆榛,绣壤错经营。志气无六合,虎视蛟龙争。
千秋鹿耳门,风静怒涛生。废楫在海底,曾至金陵城。
至今吴、越间,耳震孙郎名。千丈晴霞出,犹疑为旗旌。
遗志不得伸,海大为不平。舆图归一统,庙貌褒忠贞。
昔年游赤崁,春秋礼齍盛。闲登望海台,兴废几时更!
仿佛崖山麓,孤臣痛哭情。我朝君犹恨,况为外夷并!
古城有遗址,白日穴鼯鼪。阴风扑人面,大厦重见倾。
郑公今不作,当世谁支撑!神州竟中绝,无复古簪缨。
望风长叹息,头发空鬡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郑延平》阅读心得

《吊郑延平》,一部蕴含深厚文学价值与历史情感的作品,由清代诗人王松创作,通过描绘忠臣郑延平的生平事迹,抒发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忠诚和气节的颂扬。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一个古代忠臣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吊郑延平》中,郑延平以其忠勇不屈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诗篇通过对郑延平事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对于理想、忠诚与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郑延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历史,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王松在创作这首诗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郑延平生前的英勇事迹与死后的凄凉景象进行了鲜明对比,使得作品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通过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更加深了读者对郑延平忠诚与气节的理解与认同。

《吊郑延平》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流畅自然之感。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精炼与含蓄,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中所传达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物的精神风貌。

《吊郑延平》不仅是一首诗作,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真实与人性的光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学习郑延平那种不畏艰难、坚持信念的英雄品质。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无论环境如何变幻,我们都应坚守心中的那份忠贞与勇气。

《吊郑延平》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文化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