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斗龙西头虎,杂糅万类为刀俎。草木江山腥血流,乾坤橐钥变机弩。
叹我生时何不辰,极目中原生莽榛!汉武、唐宗不复作,争长黄池付夷人!
今日四万万生民,蠖屈谁能不求伸!朝廷不为鼓舞计,坐视外人立两甄。
辽东、辽西无净土,海南、海北飞灰尘。甘受商于仪诳楚,岂真鹑首天赐秦!
至今英雄尚不出,我恨造化诚不仁!两狼斗门内,咆哮日成队。
褒衣大袖立当前,嗫嚅无从置巨喙。谁为强弱、谁成败,痛我人物总齑碎!
传闻峨峨铁岭山,西夷驻马当雄关。又闻旅顺城,西夷窟距成磐安。
叹我有险不能握,日以大地供戕残!今年又撤西藏蔽,唇齿俱亡宁止寒。
海东一国况纠纠,纵驱西人非吾有。外庭内奥俱破摧,辞得狼贪来虎吼。
中原尚有山林薮,亟呼豪杰四保守。贰师、霍病能鹰扬,深目奇肱应狗走。
陆有大冶、海有琛,旋转坤维在反手。不信万年太古邦,一旦龙钟便老朽。
呜呼今日谈强等谈空,平戎策付马耳风。铁轮炮车满天地,狂澜日与海流东。
频年燹火接天红,侧身西望徒忡忡!焦头烂额盛京路,匍匐父老提儿童。
谁知海外暂食息,哀哀亦成中泽鸿。
闻东西战事感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东西战事感赋》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虑,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所感受到的无力和悲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品背景
- 作者与创作时期:洪繻,清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态度。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在清朝晚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战争背景:诗中提及了“东头斗龙西头虎”以及“草木江山腥血流”,这些意象描绘了边疆的战争场景,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和国家的动荡不安。
诗歌原文
东头斗龙西头虎,杂糅万类为刀俎。草木江山腥血流,乾坤橐钥变机弩。
叹我生时何不辰,极目中原生莽榛!汉武、唐宗不复作,争长黄池付夷人!
今日四万万生民,蠖屈谁能不求伸!朝廷不为鼓舞计,坐视外人立两甄。
辽东、辽西无净土,海南、海北飞灰尘。甘受商于仪诳楚,岂真鹑首天赐秦!
至今英雄尚不出,我恨造化诚不仁!
两狼斗门内,咆哮日成队。褒衣大袖立当前,嗫嚅无从置巨喙。
谁为强弱、谁成败,痛我人物总齑碎!传闻峨峨铁岭山,西夷驻马当雄关。
又闻旅顺城,西夷窟距成磐安。叹我有险不能握,日以大地供戕残!
今年又撤西藏蔽,唇齿俱亡宁止寒。海东一国况纠纠,纵驱西人非吾有。
外庭内奥俱破摧,辞得狼贪来虎吼。中原尚有山林薮,亟呼豪杰四保守。诗歌解析
- 战争描写:《闻东西战事感赋》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边疆战争的残酷画面,如“草木江山腥血流”、“乾坤橐钥变机弩”,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战场的凶险,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深切同情。
- 政治讽刺:诗中的许多句子直接或间接地批评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例如,“汉武、唐宗不复作,争长黄池付夷人!”反映了作者对汉朝皇帝汉武帝和唐朝皇帝唐宗无法改变战乱局势的失望之情。这种讽刺手法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
- 个人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诗中提到“极目中原生莽榛”,意味着作者看到国家一片混乱的景象,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焦虑。
-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过去战争的描述,它还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例如,“极目中原生莽榛”可能预示着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悲观预期。
《闻东西战事感赋》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战争痛苦的诗,也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还可以深入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