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重午

五月五日吊屈原,六日又当吊台湾。
台岛此日蛟螭蟠,户三百万海漫漫。
海底残魂招不起,三百万人同日死。
髑髅鞟骼郁嵯峨,虎狼戛戛磨牙齿。
彼一人些千古伤,全台奈何不断肠!
羌沈江兮羌沈海,黑风毒浪鱼龙僵。
昨夜雷门擂大鼓,羵羊蹩躠商羊舞。
灯火煌煌黎邱市,旌旗窣窣修罗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卯重五”并非文学作品的名称,而是中国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之一。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以下是对端午节及其相关文学的介绍:

  1.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
  • 屈原与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最初称为“端五”或“端阳节”,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此日定为端午节。这个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
  • 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例如,吃粽子是为了防止鱼虫伤害人体,而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除疾病和邪恶。
  • 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庆祝节日,也是一个表达对先贤敬仰和对国家忠诚的时刻。许多文人墨客会在这一天写下诗篇,表达他们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家国的忧虑之情。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就是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
  1. 关于“乙卯重五诗”的介绍
  • 作者与背景: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写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即公元1195年,此时陆游71岁,他在绍兴隐居时所作。这首诗详细描绘了端午节当天的生活情景,包括人们在这一天的饮食、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 诗歌内容:陆游在诗中描述了人们吃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的情景。此外,还有储药、配药方等习惯,这些都是为了祈求一年平安无病。
  • 文学价值:《乙卯重五诗》作为宋代的诗歌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上。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文化意义的重要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符号。通过了解端午节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