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远游,在台北路作

我家傍海隅,常闻风涛作。
去山二十里,不见青山壑。
有时见山容,足已涉城郭。
此行向中华,万山将笼络。
不图台北路,群峰先崿崿。
有如赴汪洋,河伯先海若。
路出香山间,海山俱寥廓。
四水望西流,连山自东落。
山水交潆洄,红尘供插脚。
我车风雷驰,我神尻轮跃。
一出鸡笼山,一身脱尘缚。
俯仰洪渡中,天地入冥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远游,在台北路作》并非出自洪繻之手,而是由清末民国初的文人所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他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和向往。

诗中“我家傍海隅,常闻风涛作”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与海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常常能听到海浪的声音。然而,尽管环境优美,诗人却无法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踏上旅途,去探索远方的世界。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探索欲望,也反映了他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去山二十里,不见青山壑”描述了诗人旅行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继续前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山峦的壮丽景色。这里的“有如赴汪洋,河伯先海若”比喻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就像河伯在汪洋中领先一样,他不惧艰难,勇往直前。

最后一句“路出香山间,海山俱寥廓”则是对整个旅程的总结,山路蜿蜒而出,眼前展现的是海山交融的壮丽景象。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旅途的一种哲理性领悟,象征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应该像诗人一样勇敢前行,不断探索,直至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在台北路作》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不仅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更展现了他面对未知旅途时的坚韧和勇气。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人生旅途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和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