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送牧原

大别山前春水长,伯牙台畔早梅香。
君今买棹去沙渚,我亦回车思故乡。
江上离筵惊草草,梦中白日过堂堂。
鹿门烟树春明月,小立东风泪几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送牧原》是清代诗人纪淑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品原文
    大别山前春水长,伯牙台畔早梅香。
    君今买棹去沙渚,我亦回车思故乡。
    江上离筵惊草草,梦中白日过堂堂。
    鹿门烟树春明月,小立东风泪几行。

  2. 作者介绍
    纪淑曾,字衣孟,号秋槎,文安人。乾隆癸酉举人,历官湖南盐法长宝道。有《汉皋集》。纪淑曾作为一位举人,他的仕途生涯颇为成功,这从他能够进入翰林院、担任盐法长宝道等职务可以看出。他的官职不仅意味着个人能力的肯定,还反映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再送牧原》便是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以及人生离别的深刻感慨。

  3. 诗歌主题
    纪淑曾的《再送牧原》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之情。通过对山水、梅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通过“君今买棹去沙渚,我亦回车思故乡”这样的句子,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福以及对自身情感经历的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同时又不失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映出诗人在面对离别时仍能保持乐观态度的人生哲学。

  4. 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再送牧原》,纪淑曾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和人情世故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友情和离别的情感态度。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动读者的内心。

  5. 艺术特色
    《再送牧原》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绘。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山川、草木、人事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环境中。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也是其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美学追求。

《再送牧原》不仅是纪淑曾诗歌艺术的集中展现,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文献。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再送牧原》及其作者纪淑曾的作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术和文化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