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落宁居士,长吟诗百篇。
未罹专制劫,终死共和年。
骂座狂堪掬,名山集未传。
头颅付黄祖,此意问谁怜。
三哀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哀诗》是元代岑安卿创作的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岑安卿,字无咎,号半村,宋末举进士第,为乌程尉。他在仕途不顺时选择归隐,其诗作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岑安卿还著有《栲栳山人集》三卷,被《四库总目》评为“戛戛孤往,如其为人”。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生活哲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创作背景:《三哀诗》是在元代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背景下创作的。元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争和经济困难,许多知识分子感到前途渺茫,于是他们选择了隐居或者转向文化事业。《三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主要内容:诗歌通过描绘诗人的个人遭遇和社会环境,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哀思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艺术特色:《三哀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诗歌语言简练而深刻,能够精准地传达情感。其次,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哲理性和审美价值。最后,通过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回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哀叹,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
历史影响:《三哀诗》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关注。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研究元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三哀诗》不仅是一首诗,它是一部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个时代的见证。通过阅读《三哀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洞察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