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柳絮

因风作势敲罗幌。疑听珠环响。漫天雪影雨初晴。搀入梨花到眼不分明。
飘茵堕溷时时有。往事难回百。吴绵耐冷卸征衣。逝水浮萍何处送将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柳絮》是一首由唐圭璋所作,表达了词人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感慨的宋代词作。在探讨文学作品时,人们往往需要先了解其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作品本身的内涵。下面,将逐一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唐圭璋:作为一位词学大师和学者,唐圭璋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著称。他不仅编纂了众多重要的古典文献,还在词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1. 创作背景和时代
  • 《虞美人·柳絮》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为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 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表达手法之一。
  1. 作品原文
  • 江南二月莺声乱。花外飘金线。拍天水与画桥平。和雨和烟、依约不分明。西风一箭成迟暮。消得斜阳顾。背人已自不胜愁,那有心情、再系木兰舟。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词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背人已自不胜愁,那有心情、再系木兰舟”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无奈和失落。
  • 哲理思考:词人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逝水浮萍何处送将归”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词的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充满了诗意。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既优雅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从问天地到问人再到自我反省,通过这种曲折的艺术手法,加深了词的主题和情感深度。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虞美人·柳絮》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词学的珍贵资料,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重要窗口。
  • 历史意义:这首词反映了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的心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人对生命真谛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虞美人·柳絮》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它不仅是宋词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这首词,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词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