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留别子弟辈

旋车风鹤际,别舸露葭前。
今夕称游子,春光忆隔年。
莱庭怀舞彩,衡赋欠《归田》。
饕禄非吾事,殷勤北雁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嘉州留别子弟辈》是明末清初四川井研人胡世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胡世安:字处静,号菊潭,是明代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少詹事。后来在清顺治初降清,授原官,累迁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1. 诗歌原文
  • 旋车风鹤际,别舸露葭前:诗人在告别的场景中,比喻自己如同随风飘荡的仙鹤和即将离开的船只,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今夕称游子,春光忆隔年:在这里,诗人以游子自居,感叹时光流逝,春天的美丽让他回忆起去年的时光,流露出对过去的怀旧之情。
  • 莱庭怀舞彩,衡赋欠《归田》:莱庭(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中充满了歌舞升平的景象,然而诗人却感到缺少了《归田》时的宁静与满足。
  • 饕禄非吾事,殷勤北雁传:诗人表示自己并不愿意追求名利,而是像北雁一样传递着深情厚意给远离故乡的人。
  1. 作品赏析
  • 意象与意境:《嘉州留别子弟辈》运用了很多传统诗词中的意象,如“风鹤”、“别舸”、“春光”、“莱庭”等,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中的“风鹤”象征着飘泊不定的生活,而“别舸露葭前”则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
  • 情感表达:胡世安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通过对比过去的美好回忆和现在的离别之苦,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他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艺术风格:胡世安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胡世安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这些体验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
  • 社会背景:在那个时期,文人往往面临着政治上的不稳定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胡世安作为一位官员,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境遇,这使得他的诗歌带有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1. 名家点评
  • 现代学者评价:当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胡世安的这首《嘉州留别子弟辈》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但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
  • 文化传承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思想感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写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 历史大环境:在明末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审视的问题,胡世安的这首诗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色。
  • 个人经历与时代情绪的结合:胡世安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他的诗歌既有个人的感悟又有时代的印记。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情绪和态度的反映。

可以看出《嘉州留别子弟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诗,它更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和个人心灵历程的写照。胡世安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心态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