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二日作

轻风细柳暗纷霏,节近清明踏翠微。
村店家家新酒熟,道途日日远人归。
偶寻古寺穿幽径,为爱春山坐夕晖。
往岁游踪何处觅,溪边杨柳尚依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前二日作’是一首由近现代诗人傅子馀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
  • 诗人傅子馀,号静庵,曾任职于香港广侨学院,并创办了《岭雅》季刊,与羊城、港、澳的诗苑名家保持广泛的联系。
  1. 诗歌原文
  • 节近春深百念遐,雾中楼阁认犹差。
  • 不须烟雨薰桃李,休报山园长蕨芽。
  • 廿载凄迷看上冢,一身莽荡久无家。
  • 殊方此日添惆怅,谁为先生惜岁华。
  1. 主题内容
  •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前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春天深深的感慨和思念。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和对未来岁月的珍惜。
  1. 艺术手法
  •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以严谨的结构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美景与哀愁。
  • 语言简洁而含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慨。
  1. 历史意义
  • 该诗作为近现代诗人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对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清明前二日作’不仅是一首表现清明时节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感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