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徐慎侯先生

回首音尘近卅年,相逢各自话前缘。
斯文未丧尊先圣,大雅能扶赖后贤。
北望觚棱成泡影,西游车辙化云烟。
咨询旧雨增惆怅,一叙情怀一惘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徐慎侯先生》是一首由祝廷华创作的七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对友人徐慎侯的深情怀念和对其成就的赞许。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祝廷华(字丹卿,号颜丞)出身望族,十九岁中秀才,光绪廿八年中举,翌年登进士。选为吏部文选主事。目睹清廷腐败后,以祖母病乞归,任江阴劝学所所长。在辛亥革命参加同盟会、民国时期发起成立陶社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主持维持会的经历都体现了他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1. 诗歌背景
  • 《赠徐慎侯先生》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事业成功的赞赏。祝廷华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1. 诗歌内容
  • “回首音尘近卅年,相逢各自话前缘”描绘了两人虽然分别多年但重逢后的欣喜与感慨,表达了友情的长久和真挚。
  • “斯文未丧尊先圣,大雅能扶赖后贤”赞扬了徐慎侯的学识和品德,认为他继承了古代圣贤的精神,并能够扶持和帮助后来的年轻人。
  • “北望觚棱成泡影,西游车辙化云烟”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一种对过去辉煌不再的哀叹和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
  1. 艺术特色
  • 《赠徐慎侯先生》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熟练掌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1. 文化意义
  • 《赠徐慎侯先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清朝末年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在文化传承方面,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对于后世文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 读者评价
  • 《赠徐慎侯先生》作为一首古典诗歌,在文学价值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和文化的重要文本。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首诗被多次引用和解读,其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得到了持续的认可和传播。

《赠徐慎侯先生》不仅是一首表达了深厚友情和对友人成就赞赏的诗歌,也是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