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岭纳凉

云门古松三十七,三十六株鳞尽裂。一松蟠蟠径离石,势欲上天犹去尺。
白云移松巅,巨石忽欲走。岩风吹征衣,上险切星斗。
石镜露落,山泉微光。暝色入树,松花初黄。人间残暑不至此,鹤氅乍著宜新凉。
云光深,霞色浅,倒影空蒙众山显。枕泉半日不饮泉,饱向松梢餐露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缥缈岭纳凉》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意境的杂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在高远山岭中寻找清凉的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洪亮吉,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感情真挚著称,被后人广为传颂。他的诗作多涉及山水田园,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 创作时期:该诗创作于清康熙年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即在喧嚣尘世中找到心灵的一片净土。
  1. 诗歌原文
  • 开篇描述:”云门古松三十七,三十六株鳞尽裂” 描绘了云门古松的壮丽景象,每一棵古松都像是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
  • 具体描写:”一松蟠蟠径离石,势欲上天犹去尺” 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松挺拔如天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环境氛围:”白云移松巅,巨石忽欲走” 描述了云雾缭绕中的山峰和巨石,给人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感觉。
  • 自然景观:”岩风吹征衣,上险切星斗” 表达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感受到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凡尘的境界感。
  • 景物细节:”石镜露落,山泉微光” 描绘了山间清澈的泉水和反射在石头上的月光,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
  • 时间变化:”暝色入树,松花初黄” 捕捉了黄昏时分,树木渐渐被暮色笼罩,松林中松花初放的美景。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诗歌通过对云门古松、山石、云海、松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独特美。
  • 心灵宁静:诗人通过在缥缈岭的纳凉体验,寻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与超脱。
  • 哲理思考:诗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还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如云门古松、奇石、流泉等,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语言精炼而又充满诗意,读来朗朗上口。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深邃,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缥缈岭纳凉》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也是了解清代文学艺术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
  • 教育意义:此诗通过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 启示作用:诗中的宁静与超脱,启发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平衡。

《缥缈岭纳凉》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妙,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复杂世界时保持内心平和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