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髻

华林园中宴初设,彦回琵琶称第一。
清歌沈季琴王郎,三公解事惟拍张。
尚书尚书技偏乏,稽首臣须用臣法。
臣今有法臣知书,当时封禅推相如。
帝日休哉盛德事,琵琶声停拍声止。
一代风流比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
王郎何似吴兴守,力饮不肯解玺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解散髻》是清代文学家洪亮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通过华林园中宴会的场景描绘,表现了一代风流的风采和对谢安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品概述:《解散髻》是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的作品。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诗作以华林园中宴的热闹场景为背景,通过对王俭“解散髻”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和对历史人物的推崇。
  2. 创作背景:在古代,文人雅士常以服饰和发型作为表达个性和审美情趣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髻发是她们美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髻发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洪亮吉在这首诗中,正是通过描述王俭这种独特的发型,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3. 诗作内容:《解散髻》中的诗句“华林园中宴初设,彦回琵琶称第一。清歌沈季琴王郎,三公解事惟拍张。尚书尚书技偏乏,稽首臣须用臣法。臣今有法臣知书,当时封禅推相如。”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的各种人物和他们的才艺。而最后一句“一代风流比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更是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当时文人风尚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比肩历史上的风流宰相谢安,其风采不减当年。
  4. 艺术手法:《解散髻》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解散髻》不仅是洪亮吉个人的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文人的风采,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