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邓仲华,二十佐命人争夸。又不见王仆射,弱冠兴齐推定策。
君名照耀同扶桑,三十官止中书郎。前无八驺任捶壁,人何轰轰我寂寂。
绛衫戎服官门来,嗟君殊非济世才。济世才,任轻薄。
驴乎驴乎汝好作,如汝人材皆令仆。
八驺叹
介绍
《八驺叹》是清代诗人洪亮吉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通过描述邓仲华和王仆射的事迹,揭示了他们的才能并不被世人所知,而自己的默默无闻,进而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八驺叹》:
作者简介:洪亮吉,清代诗人,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其诗作风格清丽、豪健而不失细腻,擅长写景咏物,尤以五言古诗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并以此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原文:君不见邓仲华,二十佐命人争夸。又不见王仆射,弱冠兴齐推定策。君名照耀同扶桑,三十官止中书郎。前无八驺任搥壁,人何轰轰我寂寂。绛衫戎服官门来,嗟君殊非济世才。
主题思想:《八驺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深入思考。通过对邓仲华和王仆射的描述,诗人揭示了他们虽有卓越才华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用的现实。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感,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矛盾的反思。
艺术手法:《八驺叹》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例如,诗中通过对比邓仲华和王仆射的才华和遭遇,以及自己的处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哲理性。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邓仲华和王仆射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声。
后世影响:《八驺叹》不仅在清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八驺叹》不仅是一首描绘历史人物的乐府诗,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的作品。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八驺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清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