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歌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
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铁枪歌》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作品,以铁枪为主题,表达了对英勇士兵的赞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下是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维桢:他是一位杰出的文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时代背景中。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被称为“铁崖体”,善于吹铁笛,自称为“铁笛道人”。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原文:“红蛮昨夜斩关来,防关老将泣如孩。铁枪手持丈二材,铁马突出擒红魁。磔红头,凿红骨。誓红不同生,灭红倒红窟。”。
  • 译文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勇猛的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诗中的“红蛮”“红头”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敌人的凶猛,而“防关老将”则暗示了这位将军曾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整首诗歌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士兵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1. 作品特点
  • 豪放激昂:《李铁枪歌》以豪放的语言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铁枪手们的英勇与无畏。诗中充满了战斗的紧张氛围和士兵们的英勇斗志,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 生动描绘:通过对战场上的具体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铁枪手形象。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更加具有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那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杨维桢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这也是他诗歌中常常出现的题材。
  • 个人经历:杨维桢本人也是一位经历过战乱的文人,他的家庭也曾受到战争的影响。这些个人经历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文学价值
  • 历史意义:《李铁枪歌》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 艺术成就:杨维桢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铁枪歌》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部蕴含着深沉历史意义和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杨维桢的诗歌创作特点,还可以深入探讨元末明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