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
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的《铁枪歌》。它描述了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

我们来看第一句:“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这里的“铁枪”指的是战士手中的武器,而“归”则表示战士的死亡。这句诗反映了战士虽然已经战死,但他的铁枪依然留在战场上,象征着他的精神和英勇。

我们看到第二句:“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这句诗表达了战士的武器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武器,而是他用来杀敌的工具,就像一支笔一样。这句话也暗示了战士们的勇敢和坚定。

我们看到第三句:“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这句诗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烽火连天,敌人如山似海。这体现了战士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危险。

我们看到第四句:“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这句诗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和勇气,他坚守阵地,誓死报国,带头冲在前面。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们的忠诚和勇敢。

我们看到第五句:“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这句诗描述了战士们与敌人的激烈战斗,经过长达七天七夜的战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体现了战士们的决心和毅力。

我们看到第六句:“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这句诗表达了战士的无奈和悲壮。当战士们力竭时,没有援兵支援,但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们的坚韧和勇敢。

我们看到第七句:“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这句诗描述了战场上的惨状,士兵们只剩下少数人,而他们的尸体也被敌人残忍地杀害。这体现了战场的残酷和无情。

我们看到第八句:“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这句诗表达了战士的无奈和悲壮。当战士孤立无援时,他无法扭转战局,只能选择自杀。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们的无奈和悲剧。

第九句:“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这句诗表达了战士的遗志和牺牲精神。虽然他的枪被悬赏求购,但最终他的尸体并未腐化,这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十句:“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这句诗描绘了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他躺在山坳中的深堑里,手中还握着空拳,面露愤怒之色。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的顽强和坚韧。

第十二句:“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这句诗描绘了战士的凄凉景象。他在城南的武侯祠里孤寂地死去,无人为他送行,只有一把空酒瓶和一个空酒杯作为祭品。这体现了战士的孤独和悲哀。

第十三句:“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这句诗表达了战士家族的不幸遭遇。他的家人如今已平安无事,只有他的一个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家庭的悲剧。

第十四句:“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这句诗表达了战士对武器的深厚情感。他的枪陪伴了他走过了漫长的八千里路,如今却要和他一同离开这个世界。这体现了战士对武器的眷恋和不舍。

第十五句:“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这句诗描绘了战士们的归来场景。他们在六月的归途中抵达了汉塘,铁枪上的红缨随风飘扬。这句话也展现了战士们的荣耀和自豪。

第十六句:“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这句诗以感叹的口吻收尾,表达了战士的哀思。他的枪和生命都回到了故乡,但人们却不再回来,这让人感到悲痛和无奈。这句话也强调了战士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