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 舟中晚照

盈盈一水。淡绿浓青分燕尾。天际苍茫,不是征人不断肠。
夕阳倒影。风定波平船自稳。碧草迢迢。过了长桥又短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字木兰花·舟中晚照》是清代诗人唐蕴贞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唐蕴贞(1672—1719),号西江、西樵、青莲居士等,清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歌以清新脱俗而闻名。
  • 创作风格:唐蕴贞的诗歌擅长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来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1. 诗词原文
  • 全文:盈盈一水。淡绿浓青分燕尾。天际苍茫,不是征人不断肠。夕阳倒影。风定波平船自稳。碧草迢迢。过了长桥又短桥。
  •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晚景图。首句“盈盈一水”便勾勒出河流如玉带般流淌的景象,而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天空与河流的交融,以及自然界的广阔无垠,给人以深远的空间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夕阳倒影”与“风定波平”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平和。然而,“碧草迢迢”一句则透露出旅途的艰辛与离别的哀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凉的色彩。“过了长桥又短桥”,更增添了行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对归途的渴望。
  1. 文化价值
  • 艺术成就:《减字木兰花·舟中晚照》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
  • 历史意义: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减字木兰花·舟中晚照》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清代诗歌发展的窗口。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趣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1. 阅读体验与启示
  • 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这首古诗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对旅途的留恋,还是对离别的无奈,都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 生活感悟: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反思,给予读者以深刻的启示。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悟,而每一段旅程也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唐蕴贞的《减字木兰花·舟中晚照》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见证。通过这首作品,人们可以窥见清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