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明蜀抚军葆一张公

崇明昔遘乱,明纲犹未委。
岂无心膂臣,徵兵及蛇豕。
驾驭宁尽乖,天地合疮痏。
蜂动翕百蛮,流血殷渝水。
灿灿芙蓉城,旦夕将摧圮。
公持霜斧出,椎牛誓介士。
挞发固有威,忠孝亦有理。
遂令执殳众,感激厉廉耻。
复城二十七,恢地二千里。
至今溪峒中,谈公犹系齿。
再有邦彦乱,永宁尽贼垒。
公膺节钺来,将卒六千耳。
歼灭十万寇,迅若扫浮蚁。
距今三十年,蜀运未休否。
献逆扬其波,群盗纵横起。
强壮膏郊原,老弱委泥滓。
鳞鳞万家邑,化作榛与藟。
亩亩千顷禾,鞠为稂与秕。
浴也叱驭人,志在遵前轨。
遗民一何寡,交以生为累。
蜀吏一何弱,争以黜为喜。
吏民亦人情,致此良有以。
师行动以万,邑民百十止。
岂暇事耕耘,不足供驱使。
况复滇黔间,伏莽丛奸宄。
永宁未遽入,渝城师暂已。
赖有保宁捷,经略从兹始。
公当明祚衰,建竖伟若彼。
予当清盛初,匡济仅如此。
明明忠荩业,胡为逊君子。
丰碑吹作尘,蔓草迷祠址。
聊采故老言,题诗付青史。
哀哀巴渝人,公在尔不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明蜀抚军葆一张公”是清代诗人郝浴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对忠君爱国者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概述
  • 乱世之哀:诗的开头描绘了崇明地区的动乱景象,指出明朝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权威与方向。作者通过“岂无心膂臣,徵兵及蛇豕。”来表达对那些被征召去平定叛乱的忠诚官员的忧虑。
  • 战争的痛苦:诗中描述了在天地不和的情况下,百蛮蜂起,血腥染红了渝水的景象,生动传达出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
  • 抚军的英勇:“灿灿芙蓉城,旦夕将摧圮。公持霜斧出,椎牛誓介士。”这部分赞美了一位抚军将领的勇敢,他手持武器,为了保护士兵和民众不惜一切代价,展示了英雄主义的勇气和决心。
  • 忠孝并重:“挞发固有威,忠孝亦有理。”表达了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要坚守忠孝的原则,这种精神在当时社会尤为可贵。
  • 民情的悲哀:“遂令执殳众,感激厉廉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的苦难,他们被迫参与战斗,却只能忍受无尽的苦楚。
  1. 历史背景
  • 社会动荡:“崇明昔遘乱”,表明了诗歌创作时的地域背景——即崇明地区曾经发生的动乱。这通常与政治腐败、外族入侵或内部权力斗争有关。
  • 朝廷的软弱:“明纲犹未委。”反映出当时明朝中央政府的无力,未能有效控制局势,导致地方官员如“心膂臣”不得不亲自出面征讨。
  • 民族关系复杂:“蜂动翕百蛮,流血殷渝水。”描述了由于边疆不稳定,周边民族频繁侵扰,造成大量流血事件。
  1. 文学价值
  • 现实主义色彩:“崇明昔遘乱,明纲犹未委。”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状况的直接批评,展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 人物形象鲜明:“公持霜斧出,椎牛誓介士。”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军人形象,使得这个人物成为后世颂扬的对象。
  • 情感真挚动人:整首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战争中英雄的深深哀悼,读来令人心生悲愤却又敬佩之情。

《吊明蜀抚军葆一张公》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诗歌,也是对忠臣勇将的一种赞颂。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心灵的慰藉,让人在今天依然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