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姑孰城楼

丹阳城接大江流,雉堞犹余六代秋。
《白纻歌》随元子去,青山名为谢公留。
楼台迤逦轻烟合,吴楚微茫落照浮。
最喜女墙吟眺处,鸣榔声动见渔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姑孰城楼》是清朝诗人韦谦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韦谦恒,字慎旃,号约轩,又号木翁,芜湖人。乾隆癸未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贵州巡抚,降鸿胪寺少卿。其文学成就颇高,有《传经堂诗钞》等作品流传后世。

  2. 作品原文
    丹阳城接大江流,雉堞犹余六代秋。
    白纻歌随元子去,青山名为谢公留。
    楼台迤逦轻烟合,吴楚微茫落照浮。
    最喜女墙吟眺处,鸣榔声动见渔舟。

  3. 作品鉴赏:《登姑孰城楼》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丹阳古城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其中“丹阳城接大江流”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白纻歌随元子去”,则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的尊重和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4. 历史背景:《登姑孰城楼》中提到的“姑孰”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敦传》。太宁元年(323年)桓温从长江上游荆州移镇姑孰,屯兵青山。这里曾是东晋军事重镇,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登姑孰城楼》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才情和智慧,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