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园看花

杖藜来趁赏花辰,不为风烟减却春。
劫外园林真福地,梦馀樽俎此吟身。
流光漫惜恒河影,残客犹存洛社人。
幸有画图留胜迹,他时鸿雪证前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蛰园看花》是清朝诗人夏孙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赏花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夏孙桐(1857-1941),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湖州、杭州知府,民国初入国史馆,著有《观所上斋文存》,曾佐徐世昌辑《晚晴籍诗汇》。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清丽,情感真挚,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诗歌原文
    杖藜来趁赏花辰,不为风烟减却春。
    劫外园林真福地,梦馀樽俎此吟身。
    流光漫惜恒河影,残客犹存洛社人。
    幸有画图留胜迹,他时鸿雪证前因。

  2. 主题解析

  • 赏花情怀:《蛰园看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赏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的“杖藜来趁赏花辰”形象地勾勒出一位老者拄着拐杖,趁着春光明媚的日子来赏花的惬意情景。
  • 自然与人生:诗中的“劫外园林真福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而“梦馀樽俎此吟身”则体现了诗人在赏花之余,通过饮酒作乐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 历史与现实:“流光漫惜恒河影”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残客犹存洛社人”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保持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艺术与审美:“幸有画图留胜迹,他时鸿雪证前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作品的热爱和欣赏。他希望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能够见证和传承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寄寓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祝愿。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蛰园看花》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杖藜”、“风烟”、“园林”、“恒河影”、“残客”等,都巧妙地融入诗中,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感非常强,每一句的音调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 语言优美: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的语言既富有哲理,又充满美感。
  1. 文化背景
  • 清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夏孙桐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 《蛰园看花》作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

《蛰园看花》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