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秋江放棹迟,离怀难得属新知。
文章衮衮输公等,身世茫茫对此时。
得鹿名场原有命,归鸿何日寄相思。
销魂一曲台城路,绾系行人柳万丝。
闱后去金陵留别方和斋余寿平张锡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孙桐的《闱后去金陵留别方和斋余寿平张锡珊》是一首描绘诗人在秋江放棹离去时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夏孙桐(1857-1941),字闰枝,一字悔生,晚号闰庵,江苏江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与注释:《闱后去金陵留别方和斋余寿平张锡珊》这首诗的全文如下:渺渺秋江放棹迟,离怀难得属新知。文章衮衮输公等,身世茫茫对此时。得鹿名场原有命,归鸿何日寄相思。销魂一曲台城路,绾系行人柳万丝。
诗歌解析:这首诗中,“渺渺秋江放棹迟”表达了诗人秋江行舟时的心情,而“离怀难得属新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诗中的“文章衮衮输公等,身世茫茫对此时”,反映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叹。“得鹿名场原有命,归鸿何日寄相思”则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最后,“销魂一曲台城路,绾系行人柳万丝”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光绪壬辰年(1892年),当时夏孙桐进士及第之后,曾任湖州、杭州知府。在民国初年,他进入国史馆工作,并著有《观所上斋文存》,曾佐徐世昌辑《晚晴籍诗汇》。其诗歌创作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闱后去金陵留别方和斋余寿平张锡珊》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经典之作,也是夏孙桐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夏孙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