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明落日,雄镇拱神京。
朔气三军重,平原万马轻。
犀军环铁舰,元老卧长城。
吹角楼船过,寒潮入夜平。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是清代诗人夏曾佑的作品,共两首。夏曾佑的这两首诗作描绘了大沽口炮台的景象及其在历史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展现了当时战船经过、士兵备战的情景,以及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希望。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第一首以雄壮的笔调勾勒出大沽口炮台的宏伟景象。“大旗明落日,雄镇拱神京”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炮台在日落时分的辉煌和其作为防御屏障的重要性。紧接着,“朔气三军重,平原万马轻”表达了在北方寒风中,士兵们依然士气高昂,如同草原上的骏马一般自由奔放。“犀军环铁舰,元老卧长城”则通过比喻,将士兵们环绕着铁舰,而元老则躺在长城之侧,表现出炮台在保卫国家时的坚定与沉着。末尾一句“吹角楼船过,寒潮入夜平”描述了战船经过时吹响的号角声和随着夜幕降临而平静的海面。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第二首则是对前一首意境的延伸和深化。“登高东北望,滚滚暮涛黄”开始于登高远眺的场景,描绘了作者远观黄河波涛汹涌、滚滚而来的景象。“山河资劲旅,潮汐哭英王”表达了山河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奋斗,而潮汐则仿佛在哭泣哀悼逝去的英灵。“日落看佳气,横天紫翠长”则描绘了夕阳下的美景,以及天空中飘荡的紫色雾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最后一句“横天紫翠长”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基调,即在大沽口这一重要位置上,国家的希望与命运交织在一起。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夏曾佑的文学成就以及清代社会的军事和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