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心测玄化,难以智力争。
若就得见论,似亦粗可明。
必与外物遇,始有新理成。
造物凭此例,乃以有此昌。
吾人用此例,学术乃可商。
邃古有巫风,物魅恣披猖。
洞庭彭蠡间,苗民所徜徉。
及与吾族遇,其说稍精良。
五行通天人,八卦明阴阳。
糅合作史巫,用事最久长。
悠悠及柱下,哲理始萌芒。
青牛邃沦隐,赤鸟来翱翔。
又复合真伪,后以制百王。
自从制作来,大义未改常。
然而微言际,委屈不可详。
秦皇覆六合,天下赖以平。
左手携方士,右手挈儒生。
二者交相妒,乃各盗所长。
高文冠千古,此义为宗纲。
班马俨然在,吾说非荒唐。
金人既入梦,白马旋就荒。
一时流略力,辟易莫敢当。
尔来数百年,惟释为主张。
中间中国盛,非无梯与航。
景教说沙殚,大食称天方。
摩尼辨光暗,突厥祀豺狼。
细琐不足道,如沸羹蜩螗。
委蛇及赵宋,始决儒释防。
剥极在明季,弥望成汪茫。
斯时利氏学,乃适来西洋。
几何及名理,一挽空言狂。
清朝盛考订,汉唐莫与京。
推其得力处,讵非数与名。
悠悠岁千祀,沉沉书万囊。
人事变如海,玄理日以张。
寥寥数匹夫,实斡其存亡。
启非图书力,天地为低昂。
先生晚出世,时正丁晚清。
新忧日以迫,旧俗日以更。
辕驹及枥马,静待鞭与烹。
一旦出数卷,万怪始大呈。
譬如解骥足,一骋不可程。
虽云世运开,要亦贤者诚。
阳春转寒冽,风日流辉光。
两头安丝竹,中间罗酒浆。
芜词发积素,为寿登高堂。
十年例见事,相对突惭惶。
所赖尚能饮,当为尽百觞。
彭篯非所志,相期在羲皇。
寿严又陵六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严又陵六十》是清代诗人夏曾佑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哲学和文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夏曾佑(1861年—1904年),字穗卿,号别士,浙江钱塘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他历任礼部主事、祁门知县、泗州知府等职务,并与其好友康有为、梁启超有深厚的交往。
- 创作缘由:《寿严又陵六十》是夏曾佑在一次题写姚惜翁像的过程中所作,表达了对历史、哲学以及文学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作品原文
疏灯草具会痴人,偶语诗书亦夙因。五十自怜闻道晚,百年谁会不传真。愿同秉烛寻流晷,便抱斯文寄贱贫。岂为乾嘉耆旧感,纷纷漠宋总成尘。作品主题
- 历史哲学:通过“秦皇覆六合”等诗句,夏曾佑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文学思想:《寿严又陵六十》体现了夏曾佑对文学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尤其是对诗歌艺术的探讨和推崇。
- 人生哲理:诗中“五十自怜闻道晚,百年谁会不传真”等句透露出对人生经验的反思,以及对知识和真理追求的坚持。
- 作品风格
- 严谨细致:夏曾佑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严谨性,这在他的诗作中也有所体现。
- 深邃哲思:通过对历史、哲学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 艺术表现:无论是在文字运用还是意象构建上,都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能够在欣赏中体会到诗意与哲思的统一。
- 社会影响
- 学术界的评价:夏曾佑的作品被视为清代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尤其是在其对历史哲学的阐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 后世的影响:尽管《寿严又陵六十》的创作年代已远,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观点对后来的文学研究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寿严又陵六十》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夏曾佑哲学思考和历史洞察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展示了夏曾佑深邃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所持的批判精神和独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