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秀阁

雨后看云尽出城,最高楼阁有余清。
一帘空水摇天碧,半壁残虹浴海明。
花与蝶飞时下上,书无人揭自纵横。
不知何事凭栏立,落日苍茫百感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真秀阁》是清代诗人孙原湘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该作的内容、作者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1. 作品内容
  • 自然景观描述:《真秀阁》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雨后天空的景象,”最高楼阁有余清”等句描绘了雨后的清新和建筑的壮丽。
  • 情感与心境的抒发:诗中”落日苍茫百感生”表达了诗人站在高阁上眺望远方,感慨万千的心情。
  • 文化象征:诗中的“书无人揭自纵横”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或放纵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束缚的不满。
  1. 作者背景
  • 孙原湘简介:孙原湘,清代江苏昭文人,字子潇,晚号心青,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擅长骈文和书画,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神秀逸致,对后世影响深远。
  • 文学成就:孙原湘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歌风格独特,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1. 文学地位
  • 历史评价:孙原湘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被视为清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艺术特色:其诗作在形式上继承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例如,他善于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社会反响
  • 时代背景:孙原湘生活在清末民初,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
  • 读者群体:由于其诗歌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性,吸引了大量读者,包括文人墨客和普通民众。

《真秀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孙原湘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诗人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