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小石洞

何处峰头铁笛声,飘然秋思与同情。
拨开落叶通泉细,喝破浮云放月明。
石气欲吹诗骨冷,天风如化羽衣轻。
举头不敢舒长啸,恐有林间宿鸟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小石洞》是清代诗人孙原湘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中夜晚图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现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孙原湘,字子植,号晚晴居士,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诗论家。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脱俗,擅长用词造句,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2. 诗歌原文:何处峰头铁笛声,飘然秋思与同情。拨开落叶通泉细,喝破浮云放月明。石气欲吹诗骨冷,天风如化羽衣轻。举头不敢舒长啸,恐有林间宿鸟惊。
  3.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秋之夜的山中景象。诗中“何处峰头铁笛声”,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声音的好奇和向往。而“拨开落叶通泉细,喝破浮云放月明”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泉水的声音和月光的明亮,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韵味。
  4.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孙原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例如,“诗骨冷”和“羽衣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高。此外,月亮和云彩也分别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界的美好,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5.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夜宿小石洞》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理解。这种追求和理解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夜宿小石洞》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