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韵再寄

自分情无似我深,深情除是我知音。
发肤以外皆君物,眼耳丛中罄妾心。
死去定成双抱木,生怜亲赠四知金。
天然守礼矜严甚,不为因循误到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叠韵再寄》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简介
  • 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明东莞人。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筑室榄山,拜陈献章为师,来往问学近二十年。得白沙学问精粹,推为白沙第一弟子。二十年会试中乙榜,授浙江平湖教谕。历官国子监博士、襄阳王府左长史。正德八年(1513年)致仕归家,卒年81岁。其作品《叠韵再赠》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1. 诗歌主题
  • 情感寄托:《叠韵再寄》通过“万里关山尚欲通”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心孚愁未造圆融”,“酒虽薄味期留醉”,这些诗句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未来相聚时刻的期盼。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 生活态度: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救世总轮谁手赤”,“屠龙空笑我头童”,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他的生活哲学和行为准则上。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叠韵再寄》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酒虽薄味期留醉”,“人到忘形岂易逢”,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意象运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沧洲”、“鸿自归”,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意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艺术空间。

《叠韵再寄》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佳作,也是诗人情感世界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传承,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通过深入解读这一经典之作,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