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四海一倾城,独感怜才出至情。
绛帖愿称诗弟子,红楼许拜女先生。
隔帘遥授簪花格,立雪微闻咏絮声。
佛意仙心多占却,最慈悲又最聪明。
怜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怜才》是清代诗人孙原湘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以赞美人才为主题,表达了对有才华之人的尊重与爱护。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怜才》:
作者介绍:孙原湘,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昭文(今江苏常熟)。孙原湘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曾任职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等职,后因疾病辞去官职,在地方上主讲书院,培养了众多学生。他的诗词作品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并擅长骈文和书法,著有《天真阁集》传世。
诗歌原文:九州四海一倾城,独感怜才出至情。绛帖愿称诗弟子,红楼许拜女先生。隔帘遥授簪花格,立雪微闻咏絮声。佛意仙心多占却,最慈悲又最聪明。
诗歌解析:这首诗是孙原湘在赞美一个具有非凡才华的人。诗中的“九州四海一倾城”形容此人的才华足以让全州的人都为之倾倒;“独感怜才出至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人才的深深敬爱和情感。诗句“绛帖愿称诗弟子,红楼许拜女先生”则描绘了诗人愿意学习其诗艺,并对其如同尊敬老师一样尊敬。最后两句“佛意仙心多占却,最慈悲又最聪明”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博爱精神以及智慧与仁慈并存的品质。
文学背景:孙原湘创作《怜才》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代,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致力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原湘通过《怜才》来表达对人才的珍视和对知识与才能的尊重。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怜才》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人的道德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