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游阳羡探张公善卷诸胜舟中书寄妆楼

此间原不是湘湄,无奈平生读楚辞。
云雨易猜神女梦,烟波多似水仙祠。
馨香何处吹兰叶,哀怨频年写竹枝。
小别佩声犹在耳,偶拈红豆又相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薄游阳羡探张公善卷诸胜舟中书寄妆楼》是清代孙原湘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孙原湘,字子潇,号晚晴山民,湖南长沙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1. 诗歌原文
  • 其一:“此间原不是湘湄,无奈平生读楚辞。云雨易猜神女梦,烟波多似水仙祠。”
  • 其二:“馨香何处吹兰叶,哀怨频年写竹枝。”
  1. 诗句赏析
  • “此间原不是湘湄,无奈平生读楚辞。” 这句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非湘地,但内心仍怀揣着对楚国文化的热爱及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 “宛转自循栀子佩,清虚应减菊花餐。”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雅的画面,栀子佩的轻柔与菊花餐的清淡相映成趣,传达出诗人追求心灵平和的生活理念。
  1. 艺术特色
  • 孙原湘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楚辞中的意象,如“云雨易猜”暗指楚辞中的巫山神女之恋,“烟波多似水仙祠”则可能隐喻屈原的忠诚与不屈。
  • 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1. 文化背景
  • 《薄游阳羡探张公善卷诸胜舟中书寄妆楼》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有游历山水、寻访古迹的经历,他们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个人情感色彩。
  • 张公善卷,即张天师庙,位于阳羡(今江苏省常州市),为江南名胜之一。该诗所描绘的景象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通过深入了解《薄游阳羡探张公善卷诸胜舟中书寄妆楼》,人们可以感受到孙原湘作为清代著名文人的独特魅力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让人在领略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