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让广文贫,尘海茫茫剩此身。
一第早应成废物,千秋谁定作传人。
莫将文字惊流俗,也有奇愁动鬼神。
满眼风波极天表,更从何处问迷津。
长沙杂感其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沙杂感其八》是清朝诗人孙桐生所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和历史命运的深刻感慨。孙桐生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孙桐生(1824—1904),字晓峰,四川绵阳人,是一位晚清时期的诗人和学者。他的一生颇为传奇,曾在清朝政府中担任多项职务,包括湖南安仁、酃县、安福、桃源诸县县令以及永州知府等职。他不仅在行政工作中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编撰和刻印书籍,共编纂二十一种书籍,如《国朝全蜀诗钞》、《绣象石头记》等。这些工作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素养,也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
《长沙杂感其八》是孙桐生晚年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忧虑。诗中的“先生不让广文贫,尘海茫茫剩此身”表达了作者对于贫困和仕途挫折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坚持原则和正直人生的追求。“一第早应成废物,千秋谁定作传人”则反映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历史评价的质疑。
孙桐生在诗中还表达了对于社会流俗的态度。他认为,文字应该能够触动人心,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去其价值。这种观点显示了他对文学作品艺术性和独立性的重视。
孙桐生的诗歌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生命、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学术活动中。他在绵州治经书院主讲十年之久,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
《长沙杂感其八》不仅是孙桐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晚清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孙桐生的文学才华,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