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依然数有穷,百年禅度比旋空。
鹤巢冷落留残月,蝶梦依稀散晓风。
法性尽随流水去,影堂惟许白云通。
一灯不灭谁相守,夜雨僧雏泣烬红。
挽元鉴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元鉴上人》是清代诗人徐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方外依然数有穷”,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禅宗思想;“百年禅度比旋空”,意味着修行者对生死轮回的超然态度;“鹤巢冷落留残月,蝶梦依稀散晓风”,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修行者的心境相互映照;“法性尽随流水去,影堂惟许白云通”,体现了禅宗中的“无我”观念和对自然的亲近。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挽元鉴上人》:
诗歌主题:《挽元鉴上人》以禅宗为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修行者的心境。诗中的“方外依然数有穷,百年禅度比旋空”反映了修行者面对世间纷扰,依然坚持内心的宁静和对佛法的追求。这种对禅修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禅宗的理解,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挽元鉴上人》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诗中的“鹤巢冷落留残月,蝶梦依稀散晓风”利用自然景物来隐喻修行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景物的变化来反映修行者心境的变化。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法性尽随流水去,影堂惟许白云通”,通过水和云的流动来象征修行者心境的变化和对无常的接受。
文化背景:《挽元鉴上人》的创作背景是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同时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徐元的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对禅宗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挽元鉴上人》不仅是徐元对禅宗生活的独特诠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徐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