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岁杪感杯

三更欹枕不成梦,爆竹声中春已回。
此后年华消鲁酒,从前诗卷付秦灰。
云龙北阙看人去,雾豹南山许我来。
薄薄田园幸无恙,愁怀聊对烛花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戌岁杪感杯》是清代诗人徐树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戊戌年年末之际的心境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徐树昌,清代诗人,字子远,号东篱,浙江杭州人。其诗作多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三更欹枕不成梦,爆竹声中春已回。此后年华消鲁酒,从前诗卷付秦灰。
  • 翻译:深夜里我难以入眠,耳边响着爆竹声迎接新春的到来。逝去的时光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被时间冲刷得无影无踪;那些曾经吟咏的诗篇,如今也随风消散在尘土之中。
  1. 诗词赏析
  • 这首诗通过“三更”和“爆竹声中”这样的夜晚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热闹的气氛,既表现了春节的喜庆,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此后年华消鲁酒,从前诗卷付秦灰”这句,诗人用鲁酒和秦灰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诗篇的消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诗人通过对节日气氛的描述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 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三更”、“爆竹声中”、“春已回”、“年华消”、“诗卷付秦灰”,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1. 文化背景及影响
  • 《戊戌岁杪感杯》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戊戌年(1888年)末,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社会矛盾激化。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 这首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上。它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对后来的许多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树昌的《戊戌岁杪感杯》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忧虑的诗歌,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