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感怀

又是春光将尽,东风愁煞梨花。春魂不化蝶回家。绕遍玉阑干下。
燕子呢喃未了,一庭蕉雨交加。凄声细雨奈何它。记得前春曾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感怀》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徐灿的诗词作品。《西江月·感怀》作为一首古典文学作品,其内涵与表达方式跨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词作于清初,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有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及个体内心的复杂情绪。
  • 作者经历:徐灿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经历了朝代更迭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个人生活的起伏。
  1. 诗词原文
  • 年年春来春又归,又是春光将尽时。
  • 日日夕阳西下,年年逝水东流。
  • 燕来雁去几春秋,富贵当年王谢,文章往日曹刘。
  • 虎头猿臂不封侯,说甚朱颜非旧。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此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在短短数句中,徐灿以生动的景象和深刻的比喻,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 艺术特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入个人感受,形成了一种意境深远且充满哲理的艺术风格。同时,这种风格的运用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情景交融的特点。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一部分,《西江月·感怀》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的重要资料。

徐灿的《西江月·感怀》以其深邃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折射出文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词,不仅可以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