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
菩萨蛮·恨春 恨春不忍春光景。昏昏似醉浑难醒。 撇绣写幽兰。绿窗风雨寒。 梦回香尚袅。一枕愁痕小。 负却赏梅心。杏花春又深。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百宜娇”、“隔江见”、“望江南”等。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上片第三句起为两平韵,第四、五、六句各一仄韵;下片第六句起为三平韵,第七、八句各一仄韵。过片转韵处,与上片同格。 注释:恨春不忍看春天的景色。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此诗为秋夜怀人之作,写闺中思妇独处深闺的寂寞与哀怨,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和相思之苦。首句“夜寒不耐西风劲”,点明时间是深秋时节,时值夜寒,西风正劲,天气已很凉了。第二句“多情却是无情病”,说自己虽然多情,但这种多情却成了自己的一种病态。第三句“月痕依约到南楼,楼头鼓角三更尽”,写月色如约地映照在南楼,楼上的钟声也响彻三更天。第四句“蝉残韵咽魂难定”
【注释】 1. 《木兰花·秋感》:词牌名,调见《乐章集》。此为宋人咏叹秋的词作。 2. 春事:春天的事情。 3. 秋有几:秋天有多少天。 4. 眼前又近中秋矣:眼前又到了中秋时节。 5. 怜侬:怜惜我。 6. 梦中身:梦境中的身体。 7. 七贵五侯:指权贵。 8. 瑶台日敞悲风里:瑶台(指月宫)太阳高悬在悲哀的秋风中。 9. 流月:流动的明月。 10. 有情泪满湘江水:有感情的泪流满了湘江水。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寄别四娘:写离别之情。四娘,词人的朋友。风波:喻世事的变幻不测。催人去:催促人离去。肠断:指极度悲伤。燕羽:燕子的羽毛。无端(wúduān)残梦怯相逢:没有原因的梦境,害怕与她相见。梦破:梦醒。更添愁万绪:更加增添万千愁绪。扁舟:小舟。舣(yǐ):停泊。鸳鸯渚:即“双鸳浦”,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南。几度:多次。短长亭:古代驿站名。雨声欲逐泪痕多:“泪痕”指眼泪
徐灿的《武陵春·春怨》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内心感受的词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逐句释义: - 昨夜杨花飞几许:昨晚,无数的杨花随风飘散,飞舞了不知多少。 - 冷暖在心头:内心的感受如同天气一般变化无常,让人捉摸不透。 - 萍踪浪影且随流:像漂浮的落叶,无依无靠地随着水流漂泊不定。 - 切莫近红楼:请远离繁华的红楼,那里可能隐藏着不可知的危险。 - 未尽生前愁与闷
诗句 1. 才见黄花秋又暮:刚见到秋天的花朵,秋天已经接近尾声。 2. 滴滴虫声啼绣户:窗外传来滴滴答答的虫鸣声,像是在哭泣。 3. 鸳鸯双枕不知寒:一对鸳鸯枕头,不知道夜晚的寒冷。 4. 银蜡竞成红泪颗:蜡烛燃烧,仿佛是红色的眼泪。 5. 梦里乡关云满路:在梦中,故乡的路途上都是云雾。 6. 钗压绿鬟蝉半亸:发髻用金钗固定,而头发像蝉翼般垂下。 7. 月延罗帐似依依:月亮透过罗帐
菩萨蛮·不雨 一春催试桃花雨。游丝只共晴烟舞。 燕也不曾来。湘帘空自开。 起看花影午。鸾镜双蛾俯。 徙倚却黄昏。蜡如红泪痕。 注释: 1. 一春催试桃花雨:一整年都在等待,如同在春天里等待着一场雨。 2. 游丝只共晴烟舞:游丝在空中飞舞,与晴朗的烟雾一起。 3. 燕也不曾来:燕子也没有飞来。 4. 湘帘空自开:湘帘独自敞开,没有人来。 5. 起看花影午:早上起来看到花的影子在中午。 6.
诗句释义 - 衰杨霜遍灞陵桥:描述的是灞陵桥上的杨柳被霜雪覆盖的景象。灞陵桥,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是古代通往长安(今西安)的重要交通要道,经常有文人墨客于此留下足迹。这里的“衰”字可能指的是杨柳的枯黄或萧瑟,而“霜”字则描绘了冬季寒冷的气息和霜雪的存在。 - 何物似前朝:这句话在询问或思考什么与过去相似。可能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或是在寻找某种可以与历史相联系的事物。 - 夜来明月,依然相照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络索”句:一络春丝,系住了闺中人。“一络”,一结,指一结春丝。“春闺”,指女子的内室,这里泛指女子。“归”字,写出了女子对春日的依恋之情,也表明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怕和花语”句:担心花与人对话。“怕”字表现出了女子的娇柔和多情。“花语”,即花与人的私语,这里指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这番红雨”句:禁受不住这一场相思的红雨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对作品进行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教材,运用“内容+主旨”“结构+手法+效果”等分析答题方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 标题解说: 《虞美人·感兴》是五代后梁词人顾敻所作咏叹春愁的词。 (2) 首句中的“怜”字,既表现东皇的怜悯之情,又透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