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

鹡鸰飞不到蛮天,万里艰难梦宛然。
苏子真成遥海望,惠连果枉济江篇。
喜欢道上催春鸟,黯澹滩头下水船。
留柳识韩俱浪语,浮名抛却是归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是清代诗人孙元衡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主题以及鉴赏:

  1. 创作背景
  • 作者与时代:据《古诗词网》介绍,《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为清代孙元衡所作,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创作缘由:该诗可能是诗人在收到弟弟的书信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寄怀之作。这种情感流露在诗中,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思念。
  1. 诗歌原文及其解读
  • 原文展示:孙元衡的《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全文如下:“鹡鸰飞不到蛮天,万里艰难梦宛然。苏子真成遥海望,惠连果枉济江篇。喜欢道上催春鸟,黯澹滩头下水船。留柳识韩俱浪语,浮名抛却是归年。”。
  • 词义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具体的景象和比喻,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1. 主题分析
  • 家国情怀:诗中的“万里艰难梦宛然”反映了诗人对于家国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无奈与奋斗。
  • 友情与羁旅: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牵挂以及自身身处异地的寂寞与辛酸。
  1. 鉴赏评价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七言绝句,《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在表达技巧上十分成熟,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
  • 历史价值: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答筱岫弟到榕城见寄》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清代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缩影。读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更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