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北行

秋阴近午喜妍和,绿野空明霁色多。
云盖山低应到海,沙奔水乱各成河。
蛮陬蠢蠢妻和子,舌语醒醒啸且歌。
未解卜居何地好,略关形胜有干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螺北行》是清代诗人孙元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邃的意境,成为台湾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不仅展示了当时台湾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西螺北行》创作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当时孙元衡作为东昌知府,被调往台湾任职。

《西螺北行》描绘了秋天午后时分的台湾西螺镇,碧空万里,晴光洒满大地,云层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大海波涛滚滚,河水激流勇进,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面。诗中“秋阴近午喜妍和,绿野空明霁色多”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

在语言风格上,《西螺北行》体现了清初诗歌的特点,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整首诗没有过多复杂的修饰,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西螺北行》不仅是一首自然风光诗,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当时台湾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此外,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如黄叔璥等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螺北行》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不仅展现了清朝初期台湾的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真挚的爱。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了解台湾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值得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