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莲池庵访圆明女师

精庐屈曲倚云根,松竹周遮不二门。
顿使尘缘都洗涤,懒将世网一评论。
山花径绕名难辨,斋磬声沈日又昏。
小衲坛前闲指点,赐幡曾沐大君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莲池庵访圆明女师》

在阅读徐文琳的《过莲池庵访圆明女师》时,我首先被诗人对环境的描绘所吸引。诗句中“精庐屈曲倚云根,松竹周遮不二门”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座隐秘而幽静的庵寺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场景描写,而是通过对环境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诗中的“顿使尘缘都洗涤,懒将世网一评论”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羁绊的决心和愿望。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我感受到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修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诗的后半部,“山花径绕名难辨,斋磬声沈日又昏”则进一步衬托出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孤独和内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源于外在的环境,更多的是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生命、对于存在的思考。

“小衲坛前閒指点,赐幡曾沐大君恩”一句揭示了作者虽然身处修行之地,却并非孤身一人。他的存在不仅是为了修行,更是承担着某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让他在享受修行之乐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徐文琳以他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通过修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真谛。这首诗不仅是徐文琳个人修行的心得,也是他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贡献。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到修行的意义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