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庐屈曲倚云根,松竹周遮不二门。
顿使尘缘都洗涤,懒将世网一评论。
山花径绕名难辨,斋磬声沈日又昏。
小衲坛前闲指点,赐幡曾沐大君恩。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从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

首句“精庐屈曲倚云根”的意思是:精舍曲折依傍着云根。这一句描写了庵的地理位置。“精庐”就是修行的住所,“云根“是山中云雾聚积的地方,也指高峻之山。“精庐屈曲依云根”,写出了精庐的地理位置。

第二句“松竹周遮不二门”的意思是:松柏和竹子环绕着精舍,形成两个门户。这句描写了庵内的景致。“不二门”即佛家的入门处,意谓这里是通往佛家境界的门径。

第三句“顿使尘缘都洗涤”的意思是:顿然让人的世俗之情都洗涤干净。这句描写了作者访见圆明女师后的感受。“尘缘”意为世俗之情。“顿使”,顿然使。“顿使”,顿然使,顿时使。

第四句“懒将世网一评论”的意思是:懒于对人间的纷争进行评论。这句描写了作者的心境。“世网”指人间纷争之事。“懒”字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事的厌倦、淡漠、超脱、超然的心态。

第五句“山花径绕名难辨”的意思是:山路两旁盛开的花朵香气扑鼻,名字难以辨认。这句描写了庵外的景色。“香径”,形容花香浓郁,令人心旷神怡的小路。“山花径绕”,形容山路蜿蜒曲折,沿途都是盛开的花朵,芳香沁人。“名难辨”,意思是路旁的花名难以辨认。

第六句“斋磬声沈日又昏”的意思是:斋堂里传出的磬声低沉入耳,夕阳已落。这句描写了庵内的景象。“斋磬”为佛教寺院用木制成,长形,下底平,上端略尖,中间有孔,可以插入木槌或金属棒敲击发声。“斋磬声沈”,斋堂里传出的钟声低沉入耳。“日又昏”,意思是太阳已经落下。“沈”是沉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声音低沉入耳。

第七句“小衲坛前闲指点”的意思是:小和尚们在坛前悠闲地指点着什么。这句描写了庵内的人物形象。“小衲”,是指小沙弥、小和尚,“小衲坛前闲指点”,描绘的是小和尚们悠闲自得的样子。

第八句“赐幡曾沐大君恩”的意思是:曾经接受过皇帝赏赐的幡旗沐浴在恩惠中。这句描写了庵内的人物形象。“赐幡”,古代帝王赐予僧尼等的旗帜,以示恩宠和尊重。“曾沐大君恩”,指的是接受过皇帝的恩惠。

【答案】

过莲池庵访圆明女师

精庐屈曲倚云根,松竹周遮不二门。

顿使尘缘都洗涤,懒将世网一评论。

山花径绕名难辨,斋磬声沈日又昏。

小衲坛前闲指点,赐幡曾沐大君恩。

(注释:精舍)精舍即精庐,修行的居所。“屈曲”“依云根”两句写精庐的地理位置。“松竹林”两句写庵内的景致。“尘缘”意为世俗之情。“世网”指人间纷争之事。“顿使”,顿然使,顿时使。“懒将”意为懒得参与。“不二门”即佛家的入门处,意谓这里是通往佛家境界的门径。“香径”,形容花香浓郁,令人心旷神怡的小路上。“斋磬声”指斋堂里的钟声,深沉入耳。“斋磬声沈日又昏”两句写庵内景象与人物神态。“赐幡”。朝廷赐给僧人的旗帜,表示尊重和恩宠。“小衲坛前闲指点”,描绘的是小和尚们悠闲自得的样子。 “赐幡曾沐大君恩”两句写庵内人物神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