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晓望

白露黏天水势骄,荒洲芦荻自萧萧。
五更酒醒百忧集,孤艇梦回千里遥。
虫响断时秋过雨,月明多处夜吹箫。
江城铁瓮看如许,满眼寒芜打怒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边晓望》是清朝诗人徐昂发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慨。诗中不仅描绘了清晨江边的景象,还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徐昂发:清江苏昆山人,原籍长洲(今苏州),榜姓管,字大临,号絅庵。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至编修。他曾任江西学政,但因事被遣戌新疆。他的一生经历了官场上的起伏,这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1. 诗歌原文
  • 白露黏天水势骄,荒洲芦荻自萧萧。五更酒醒百忧集,孤艇梦回千里遥。虫响断时秋过雨,月明多处夜吹箫。江城铁瓮看如许,满眼寒芜打怒潮。
  1.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江边晓望》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如“白露”、“水势骄”等,这些词语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如“荒洲芦荻”、“秋过雨”,这些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 情感表达:徐昂发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而《江边晓望》也不例外。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通过描绘清晨江边的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

徐昂发的《江边晓望》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作,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考。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清代诗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