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桐阴双美图

石抱池清,阑纡径碧。苍苔一片秋无迹。双鬟何处觅诗情,秋声已在梧桐叶。
小语骈肩,幽吟比舌。不知心可同如结。两心惟有月明知,何曾肯对西风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桐阴双美图》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席佩兰创作的词。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席佩兰,字道华,一字韵芬,号浣云。他是江苏吴县人,与常熟的诗人孙原湘有着师生关系。席佩兰不仅工诗,还是袁枚的随园女弟子中的佼佼者。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情感细腻的描绘。

  2. 作品原文:石抱池清,阑纡径碧。苍苔一片秋无迹。双鬟何处觅诗情,秋声已在梧桐叶。小语骈肩,幽吟比舌。不知心可同如结。两心惟有月明知,何曾肯对西风说。

  3. 词作内容解读

  • 景色描写:《踏莎行·桐阴双美图》通过对“石抱池清”和“阑纡径碧”的景象描写,传达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词中用“苍苔一片秋无迹”来表达秋天的宁静和深远的自然之美。
  • 人物刻画:通过“双鬟何处觅诗情”和“秋声已在梧桐叶”等句子,表达了词作者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赏。
  • 情感表达:“小语骈肩,幽吟比舌”以及“不知心可同如结”等句子,展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主题探讨:通过“两心惟有月明知,何曾肯对西风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干扰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
  1. 词作风格分析
  • 意境营造:此词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得整首词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心灵的触动。
  • 语言特点:词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秋声已在梧桐叶”和“两心惟有月明知”等,这些语言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踏莎行·桐阴双美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也为我们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鉴赏要点
  • 意象选择:词中“苍苔”、“秋声”、“梧桐叶”等意象的选择富有深意,能够引发读者对季节变换、自然美以及对生命感悟的深刻思考。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展现了词人在面对生活和自然时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 艺术处理:词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踏莎行·桐阴双美图》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展现自然与情感交织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深入理解清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爱情与自然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