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 忆梅

山杳杳,雪深深。不露枝头一点心。踏遍洞天春似梦,去年今日到如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捣练子·忆梅》是一首宋代的文学作品,由佚名创作,其内容涉及对梅花的描绘与怀念。这首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梅花在霜月中的凋零与诗人内心的哀愁,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字号与生平:作者字道华或韵芬,号浣云,是常熟人孙原湘的妻子。她不仅擅长诗歌,还是袁枚的随园女弟子之一,并在文学上有着杰出的成就。
  • 文学成就:《长真阁稿》收录了35篇诗文。她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如《捣练子·捣练子,真了了》的豪迈,也有婉约如《捣练子·忆梅》的细腻。
  1. 作品原文
  • 诗歌原文:莫怅清茶浓复淡,应怜沉梦醒还留。落梅风里正行舟。
  • 诗句解析:“莫怅”,表达了诗人面对茶水的浓淡变化时的淡淡忧愁;“应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中醒来后仍留在心中的感伤;“落梅风里正行舟”描绘了一幅梅花飘落的冬日江景,诗人在这风景中行走,心情复杂。
  1. 主题分析
  • 情感表达:《捣练子·忆梅》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它所引发的情感波动。诗中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旧之情。
  • 艺术手法: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艺术手法。如“莫怅”与“应怜”形成对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层次;梅花作为意象,既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迁。

《捣练子·忆梅》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及其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