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仁寺双松歌

我昔曾游泰岱间,秦松汉柏相追攀。霜皮剥落几千载,雷雨昼黑垂空山。
我今走马慈仁寺,便欲追寻怜好事。金元遗迹双树存,未知何人始位置。
天鹅驾风正北来,虬龙倒影拂苍苔。白日沈沈不照地,静闻竽籁犹悲哀。
长安栋梁尽材杰,独尔嶙峋冻欲裂。惨澹虽遭风雪欺,槎牙不受烟霜折。
吁嗟此松何拳局,岂逐疏顽死岩谷。安得商山四老翁,长歌与汝《紫芝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仁寺双松歌》是清代诗人徐釚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康熙十八年。这首诗描绘了泰岱间的秦松和汉柏,以及在慈仁寺发现的金元时期的遗迹双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历史背景
  • 徐釚(1636—1708),字电发,吴江(今属江苏)人。他是监生,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被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
  • 《慈仁寺双松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游历经历紧密相关。徐釚曾在泰山登高望远,手执秦松,感受东南云海的壮阔景象。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泰山的雄伟与泰岱间秦松、汉柏的历史底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共鸣。
  1. 艺术特色
  • 《慈仁寺双松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秦松和汉柏的千年风霜,展现出它们的沧桑与坚韧。徐釚通过对这些树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历史变迁的深深敬意。
  • 诗中的“天鹅驾风正北来”和“虬龙倒影拂苍苔”等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境界中。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也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理解。
  1. 文学价值
  • 《慈仁寺双松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层次思考。这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1. 文化意义
  • 《慈仁寺双松歌》不仅展现了徐釚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慈仁寺双松歌》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更是一段跨越时间的历史见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